【话匣子】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重访开弦弓村 举办沉浸式读书会解构“江村经济”​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刘康霞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   |浏览量:10

从1924年蚕丝专家费达生在吴江县开弦弓村建立蚕丝改进社,到1936年费孝通先生在此完成人类学名著《江村经济》,开弦弓村承载着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印记。100年后的4月27日,华东理工大学第九期“研思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循着先辈足迹,走进开弦弓村,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读书会,深度解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江村经济”。

d88c4f6c79cc04ac2589791d1ded231f.jpg

田野调研:触摸百年江村发展脉搏

中央八项规定强调要改进调查研究,深入一线。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们积极响应,在开弦弓村开启“见证百年江村经济”田野调查。在江村历史文化园,73岁的“农民教授”姚夫坤作为特邀嘉宾,用乡音讲述着百年前费达生带领村民探索乡村手工业发展的故事,以及费孝通26次到访开弦弓村,将这里打造成观察“乡土中国”窗口的历程。生动的故事,让研究生们清晰感知江村经济的发展脉络。随后,大家参观费孝通纪念馆,深刻体会一代学者扎根乡村调研的精神。

1b99620ce90bb1572cdd5c4d34da2d09.png

在华理社会工作站驻村研究生尹明慧带领下,研究生党员们走访求知弄文化站、文化大礼堂、江村集市等,沉浸式感受开弦弓村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道路上,以文化为核心、系统运营为支撑,推动人文经济共生共荣的蓬勃动力。

深度研读:探寻经典理论时代价值

在费孝通图书馆,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专门研究乡村发展的博士生佘国梁担任领读人,带领同学们深度研读《江村经济》。通过对“蚕丝业改革困境”“土地制度变迁”等章节的细致解读,大家深刻领悟费孝通“志在富民”的学术初心,感受其对乡村工业发展与乡土伦理重建的民生关怀。同时,从费老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出发,引发了对社会学本土化研究范式创新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深刻思考。佘博士还结合新时代江村数字化乡村治理、生态农业发展等案例,阐释经典理论与江村实践对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等现实问题的启示。

b0cf6c297735b791c6b3fb5a01c2afe0.jpg

在开弦弓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曾在云南寻甸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沈峰老师,结合自身扶贫经历,分享新时代乡村基层党组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为同学们带来鲜活的乡村振兴案例。

生动宣讲:奏响乡村振兴青春强音

在七都镇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太湖清风苑”,华东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会长张滨铄带来“行走党课”,以“青春向党 清风同行——从江村实践看作风建设”为题,通过“一顿饭里的作风密码”等案例,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青年成长,倡导风清气正的基层调研新风尚。

8acf37af5a8a7b53891b593b0ba51264.jpg

在开弦弓村小清河观景台,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汗水哲学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黄钦威围绕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书写美丽河湖建设新篇章”主题,从《江村经济》记载的传统生态智慧讲起,介绍开弦弓村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乡村振兴中实现“景美人富”。

b5ae852429767ef1f77214b63af5fc5a.jpg

据悉,此次《江村经济》沉浸式读书会是华东理工大学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的开端。后续,学校还将组织第九期“研思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走进厂矿企业、社区街道,开展更多沉浸式党课宣讲活动。

原文来源: 话匣子  |  发表时间:2025-04-27  | 作者:刘康霞
原文链接: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30日